台湾青年:在福建找到热爱的事业

  图:台湾青年王伸豪和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影视动画学院的台大学生志愿者们合作,通过墙绘传承渔港文化。湾青 受访者供图

  厦门沙坡尾一系列废旧厂房近年逐渐被改造为文创场所,年福变身文化创意港湾。建找“在这里时常勾起我对故乡基隆港的到热童年回忆。这种情感共鸣,事业像磁石般吸引我靠近这里。台”原本在台湾从事影视动画相关工作的湾青王伸豪在六年前来到厦门,参与改造沙坡尾社区,年福并通过运营微信公众号、建找组织活动等方式传播老厦港历史文化。到热他说:“我在福建找到了热爱的事业事业,见证着这里的台发展变化,这里就是湾青我的第二故乡。”\大公报记者 苏榕蓉厦门报道

  厦门沙坡尾社区既古老又年轻,年福吸引着络绎不绝的人群前来探索厦门城市发展的印记,也吸引着海峡两岸的文化力量。2019年,王伸豪也来到了厦门。“厦门离台湾仅一水之隔,这里还有我熟悉的闽南语和饮食习惯。”这些都让性格开朗的王伸豪迅速融入大陆。

  “来大陆工作也是为寻根”

  早在2016年,中山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等四所高校联合组成规划团队,在厦港街道的主导下,共同组建“沙坡尾共同缔造工作坊”,推动以彰显渔业文化历史、传承集体记忆为导向的参与式社区规划。2017年初,厦大师生团队深化研究沙坡尾渔港博物馆(后定名为“沙坡尾活态展示馆”)的整体策划及展览展纲的编写工作。2019年,展示馆经过专业展陈设计后,正式对外开放,成为讲述沙坡尾历史和传播渔港文化的重要窗口,王伸豪成为展示馆团队一员。

  “我祖上来自泉州安溪,后来到台北汐止,根本溯源也是地道的闽南人、同宗同源的一家人。来大陆工作,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来寻根的。”当沙坡尾活态展示馆的运营“接力棒”交到王伸豪手中时,“我竟然可以在祖先出发地讲述沙坡尾的故事”,他的喜悦之情不可言喻。为了记录和传播沙坡尾的历史,王伸豪不仅在活态展示馆中讲述沙坡尾与台湾的历史渊源,还与团队在他负责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沙坡那尾鱼》上分享沙坡尾的人文故事。

  彩绘墙壁成网红打卡点

  此外,王伸豪也经常深入社区,收集沙坡尾的老故事和老物件。六年来,他和团队走遍沙波尾每条大街小巷,做了许多沙坡尾的文史调研。在情感融合的这道关卡上,闽台相近的生活与情感印记,两岸相融的港口与渔民文化,让王伸豪很快与当地居民拉近了关系,也为他带来了“闯关”的底气。随着时间的推移,阿豪对于沙坡尾的了解日渐加深。他在配料馆巷找到了台湾会馆的旧址,在鸿山公园的顶上拜谒了延平郡王府,还参与了厦港龙珠殿送王船活动。渐渐地,当地居民对他的称呼从“那个台湾来的小伙子”变成“台青小王”,再变成左邻右舍的“好厝边阿豪”。王伸豪笑称:“我现在比沙坡尾居民还熟悉沙坡尾。”

  “居民们越来越乐意把沙坡尾的历史文化讲给我听,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向我展示了一本40年前的工作笔记,里面绘满了他亲手画的鱼,这是很珍贵的历史印记。”随着收集到的老物件增多,王伸豪计划举办展览 。“老文化有人传承,却少了新包装,我便想用自己的所学所长,与沙坡尾社区一起将老物件‘活’起来。” 他利用艺术设计与影视制作的专长,为老文化量身打造新包装,制作了厦港街道“近邻地图”,并以沙坡尾历史和郑成功传奇为蓝本,创作了富有创意的漫画。他还别出心裁地将厦门港的文化融入到彩绘中,让游客在大街上看着墙上的绘画就能了解厦门港的前世今生。慢慢地,来厦门港打卡的人越来越多,王伸豪设计的彩绘墙壁都变成了网红打卡点。

  “故事+”一场场公益讲堂,“传播+”一篇篇新媒推文,“视效+”一幕幕漫画彩绘,王伸豪叠加应用多种现代化的文创展现方式,一个个“+”让老故事在新讲述中“容光焕发”,让传统文化有了新传承。如今,沙坡尾活态展示馆在王伸豪的探索下,成为传播厦港文化的新方式,宛如一座“活态博物馆”。在王伸豪看来,社区治理搭建了两岸民心相通、情感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梳理展示在地文化的过程中,也深深感悟到两岸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放歌纵酒网 XML地图

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素材、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本站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切勿做为商业目的使用 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